2019年2月17日 星期日

Ppersimmons, The Mark of Beauty




This episode is about persimmons. We visit a farmer who has been growing the fruit for the past 50 years. He has 800 premium persimmon trees in his orchard. We also look at dried persimmons, a traditional method of preservation that dates back 1,000 years to the Heian period (794-1185). Drying the fruit more or less triples its sugar level. And we feature arts and crafts fashioned from the fabled dark, marbled wood of certain persimmon trees. Only about one in a thousand of these trees produce this wood, which is prized for its lustrous sheen. Don't miss the unique confectionery made with persimmons, as well as a dyeing technique that relies on the juice of this fruit.

2019年2月6日 星期三

蜂蜜蛋糕、長崎蛋糕




令人混淆的蜂蜜蛋糕

我大概從兩年前開始往返於橫濱、長崎,過著以兩地為家的日子。來到長崎生活後,我再次肯定了一件事:長崎蛋糕身為舶來品的南蠻文化象徵,如今不但成為重要的觀光資產,同時也是伴手禮的搖錢樹。
尤其是從臺灣、香港、中國、東南亞等華人圈來的觀光客,他們似乎特別喜歡長崎蛋糕,搭郵輪來的中國旅行團折回船上時,手上多半會提著某知名長崎蛋糕店的紙袋。至於自助旅行的臺灣、香港老饕則會提出各種內行問題,像是該如何跨海預約長崎市內諏訪町「岩永梅壽軒」的長崎蛋糕,或在哪裡可以買到長崎蛋糕用的特殊雞蛋等等。
我有一位像這樣的老饕朋友,她在兩個月前問我:「臺灣所謂的蜂蜜蛋糕,跟長崎蛋糕是同一種東西嗎?」因為有人送她長崎蛋糕當伴手禮,使她看著眼前的蛋糕開始好奇,這和自己平時常吃的蜂蜜蛋糕有什麼不同。
我自己也吃過臺灣的蜂蜜蛋糕,在臺灣它幾乎等同於長崎蛋糕的代名詞。市面上不但有賣蜂蜜蛋糕的連鎖店,還有主打「日式工法」的蜂蜜蛋糕專賣店,好比說臺北的「南蠻堂」、臺中的「和慶屋」、桃園的「金格堂」等等。在香港,則會用「Castella cake」的名稱販售。華人圈的長崎蛋糕花樣繁多,有的甚至比較接近海綿蛋糕或蒸糕,呈現百家爭鳴的狀況。
於是,我請她發電子郵件來,告訴我她手上那盒蜂蜜蛋糕包裝上寫了什麼材料。結果,我看到長崎蛋糕(注:日本各地都有長崎蛋糕,此處單指出自長崎老店的產品)裡絕不可能有的「鮮奶」兩個字。也就是說,長崎蛋糕與蜂蜜蛋糕兩者看似相同,其實並不一樣。
長崎當地的傳統長崎蛋糕,只使用麵粉、雞蛋、砂糖、麥芽糖、紅糖為材料製成。
不會像西式蛋糕那樣加入鮮奶油或是牛奶、乳化劑、發粉。更何況日本還替長崎蛋糕取名「加須底羅」或「家須貞良」等漢字名稱,如今已堪稱是如假包換的日式甜點。
長崎蛋糕的麵糊裡摻有麥芽糖,吃起來口感濕潤、濃郁,聚積在蛋糕底部的糖晶讓蛋糕有了嚼勁。長崎人認為:「沒有這份獨特的口感,就不算是傳統的長崎蛋糕。」這樣說來,在日本各地製作的「蜂蜜蛋糕」,也不算是傳統的長崎蛋糕嗎?
加入蜂蜜的版本,是長崎蛋糕多變的口味之一,類似產品還有抹茶、巧克力、文旦、草莓、枇杷、起士、黑糖口味等等,風味不同於傳統的長崎蛋糕,但也受歡迎。
在更早之前,從中國傳到日本的「甜饅頭」,也在日本衍生出各種原創口味,像是酒香饅頭、巧克力饅頭、櫻花饅頭、黑糖饅頭等等。日本人熱衷於研究創新,就這樣翻新出各種獨特口味。不久前,我才在長崎市內的長崎蛋糕店裡,發現一款添加膠原蛋白粉,具美膚效果的「膠原蛋白・長崎蛋糕」而大吃一驚¼¼

長崎蛋糕如今已變為和式甜點

相傳日本長崎蛋糕的源流,始於16世紀室町時代晚期,由葡萄牙傳教士烘培的葡式海綿蛋糕「Pão de ló」(西班牙文稱「Bizcocho」)。當時這些傳教士勤於宣教,會用雞蛋與高級的砂糖烘培點心,邀請居民與村民來教會,或去探訪病人時拿出來款待大家。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曾去荷蘭的留學生在當地學會做法,並於歸國後廣為傳授,使長崎蛋糕流傳開來。附帶一提,「長崎蛋糕」一詞的語源,有一說是來自西班牙地名「卡斯提拉」(castilla),另有一說是源於在打發蛋白時,會邊說著「變得像城堡(castelo)一樣高!」然後把蛋白打得高高地,於是,「castelo」就這樣變成「Castella(長崎蛋糕)」。
長崎蛋糕的源流葡式海綿蛋糕「Pão de ló」(攝影:平野久美子)
長崎蛋糕傳入時,正值室町時代,那時候日本既沒有發粉也沒有烤箱。日本人想盡辦法試圖把雞蛋均勻拌入麵糊裡,以打造出蛋糕的鬆軟質地。要光靠雞蛋做出蓬鬆感,烘烤時必須用細竹籤摩擦蛋糕數次,以保持麵糊均勻,而且操作時必須格外小心,以免氣泡混入其中。這一連串工法日文稱「泡切」,基本上在國外沒有人會這樣費工烘培點心。不僅如此,當時人們也對烤箱構造做了一番研究,特地製作出能生炭火的火盆狀烤窯,上蓋部分還經過精心設計,能放入炭火使糕體全方面受熱。
長崎老店「福砂屋」(創始於1624年)的做法是這樣的。蛋糕師傅先以手工把蛋白打發到極限,然後倒入蛋黃、紅糖攪拌,接著再加入白糖、麥芽糖、麵粉,並細心攪拌均勻,製成麵糊。紅糖的稜角會在攪拌過程中逐漸磨平。咬一口長崎蛋糕,能同時感受到麥芽糖帶來的濕潤甜膩,以及聚集在蛋糕底部的糖晶帶來了咀嚼的口感。這是粗糖在攪拌過後往糕體底部聚積,就這樣烘培而成的結果。「福砂屋」會由同一位蛋糕師傅負責所有工序,包括從調麵糊到「泡切」,至烘烤完成。這樣的製造方法也是長崎蛋糕已然成為日式點心的證明。

荷蘭與臺灣厥功甚偉

這道點心剛從荷蘭傳入時,砂糖是非常稀罕的珍品。原本砂糖多從中國進口,但進入江戶時代後,則轉而跟荷蘭東印度公司購買。荷蘭船隻起初是拿砂糖當作「壓艙貨」,為了保持船體平衡,而放在底部運來日本。不過,隨著日本的銀銅出口量和砂糖消費量與日俱增,砂糖的收購量也隨之成長。若將江戶時代寶曆9年(1759)時的收購金額,換算為現在的幣值,約有24億日圓之多。根據荷蘭商館的記帳簿記載,當時送來日本的進口貨裡光砂糖就佔了30%。後來,因幕府獎勵國產砂糖的政策影響,砂糖的進口量雖然有所下滑,但此時仍有大量砂糖經由臺灣臺南運往長崎出島。換言之,一手獨攬砂糖貿易的荷蘭,以及身為貿易中繼站的臺灣,不但是長崎蛋糕普及的背後推手,還創造出一條行經巴塔維亞(Batavia)→臺南→長崎→小倉→大阪的砂糖之路。即便課以沈重關稅,砂糖依舊深受大眾喜愛,當時京阪與江戶一帶雖然是主要的砂糖消費地,長崎的消費量也出現甚大漲幅。
展示砂糖歷史的「出島荷蘭商館遺跡」(攝影:平野久美子)
這些砂糖並不全用於點心製作(長崎蛋糕、西點、甜納豆、金平糖等等),但當時人們崇尚在點心或菜色裡,毫不手軟地投下大把昂貴砂糖,並調侃出手吝嗇的人是「離長崎太遠是吧」。另外,出手闊綽的商館職員或中國商人,也會送砂糖給丸山的遊女當禮物,據說遊女會用這些砂糖交換銀兩。
葡式海綿蛋糕「Pão de ló」老店工廠裡,蛋糕師傅把質地放進模子後再進行烘培(攝影:平野久美子)

贏得葡萄牙人認可的和式點心

幾年前,我曾到葡萄牙西北部波多(Porto)地區,拜訪一間歷史悠久的葡式海綿蛋糕店。這間老舖創業於1730年,曾經是皇室愛用的店家,如今由第七代店主當家。
葡式海綿蛋糕不愧是日式長崎蛋糕的原形,它用雞蛋、砂糖與麵粉為材料,以炭火窯烤而成。把圓盤狀的葡式海綿蛋糕放入口中,即感覺到一股直衝腦門的蛋香。只不過,它的口感稍嫌乾燥,沒有日本人嚐慣的長崎蛋糕裡那份濕潤質地。兩者調製麵糊的方式畢竟不同。
於是,我拿出帶來當伴手禮的長崎蛋糕,請店裡的蛋糕師傅品嚐。每個人都異口同聲地大讚:「超級好吃!」並認可長崎蛋糕的風味已和他們的葡式海綿蛋糕截然不同。葡萄牙人引進日本的點心,經過日本人的巧思不斷地翻新,如今已搖身一變,成為更符合日本人喜好,口感更柔軟的和式點心。日本人充滿好奇心又熱衷研究,因此海外傳入的技術與產物總會在不久後,化身為日本模樣。
且讓我再重申一次:長崎蛋糕是如假包換的和式點心。
近來市面上出現一些配合現代人口味的商品,有的減少砂糖的量,有的特意打入氣泡,製造出像海綿蛋糕那樣蓬鬆又輕盈的口感。但我要特別推薦給從國外遠道而來的觀光客,務必要嚐一嚐那已成為和式點心的長崎蛋糕。
最後請讓我提出一則建議。長崎當地的居民要買長崎蛋糕時,不會去在乎它是在東京百貨美食街設櫃的名店,或者觀光客大排長龍的老店。他們會到常去的食品店或市場買「蛋糕邊」當點心。「蛋糕邊」是把蛋糕切成長條型販售時切掉的部分收集起來,裝袋低價販售的產品,只要約300日圓就能買到。
售價3塊500日圓的長崎蛋糕(攝影:平野久美子)
「吃起來沒有不同喔。」
當地的阿姨如此表示,並建議沾日本茶或牛奶享用會更添風味。走到帶有生活氣息的商店街逛逛,品嚐一口當地的長崎蛋糕。我想,這正是旅遊的醍醐味所在。
標題照片:前面那一塊就是傳統長崎蛋糕。質地細緻,雞蛋和粗糖的風味濃郁(攝影:平野久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