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6日 星期一

2007台灣飲食文選

翁喆裕/報導 年度文選出現「新品種」。兼有詩人、編輯、學者、美食家多重角色的焦桐,精選去年本地媒體發表的五十二篇飲食文章,出版《2007台灣飲食文選》(二魚文化)一書。在華人文壇創先例,也為當前繁花盛放的飲食書寫風潮,留下前進的動線軌跡。

焦桐主編「飲食文選」並非頭一遭。五年前,他編選出版上下兩冊《台灣飲食文選》(二魚文化),收錄前行輩梁實秋、吳魯芹、逯耀東以降,至當代廖玉蕙、蔡珠 兒五十餘名家飲食作品,為本地半世紀的飲食文學系譜,理出縱向傳承。自2007年開跑的「年度飲食文選」,則希冀達到橫向的「切片」效果。焦桐從入選文章 觀察到:比起前輩的追憶和遙想,這代年輕作家處理飲食題材,已是備好手中鍋鏟、大膽迎上前去,直接正面交鋒。

「這是台灣餐飲業第一次『全面性地』蓬勃發展。飲食書寫也一樣。」焦桐指出,美食是一地文化的最核心,唯有富足年代,方能孕育出精緻優質的飲食美學。台灣 有充足的物質條件發展「品味」,媒體大篇幅美食情報的推波助瀾,更使全民對飲食燃起前所未有的興趣,希望從「吃得飽」升級到「吃得巧」。飲食書寫蔚然成 風,與這一波從餐飲到農漁牧業者,從饕家、食客乃至普羅百姓的全面提引,密不可分。

以飲食為題的文章俯拾即是,要具備哪些質素,才算是「好的」飲食書寫呢?焦桐形容這是一項「易寫難工」的寫作,寫出與食物有關的文字不難,但很容易流於陳 腔濫調。在他看來,寫飲食要言之有物、別出心裁,寫出趣味性、知識性和美感,甚至誘引出讀者的飢餓感、一邊讀一邊分泌大量口水,才算得上一篇好的飲食文 章。

好的飲食文學家必須先是好的美食家。「我鼓勵每個人都成為美食家。」焦桐說,美食家不應只是提供餐館資訊,也不是闊嘴吃四方的大胃王或成天誇耀吃過哪些珍 味的獵奇者,他必須對食物有直覺力、敏感度,味蕾敏銳、記憶力驚人,能夠分辨食物在味蕾上細緻的變化,與過往經驗比對和連結,說得出一番道理。重要的還得 「肚皮有良心」,不胡說八道,更不能糟蹋食物。

拿到了美食家門票,再透過大量品嘗與閱讀、專業知識不間斷的累積,飲食逐漸擴為遼闊的書寫領域,一位飲食文學家的「火候」才算初見成績。十年前,焦桐為寫 詩集《完全壯陽食譜》下廚試做,誤打誤撞闖進了飲食領域,自此滿腔「激情」浸淫其間,無法自拔。至今,他每餐都做足功課、認真覓食,也常被冠上「美食家」 稱號,但他謙稱自己只是一名小學徒,在遼闊的飲食汪洋中,唯有勤力能補不足。

「多元性」是《2007台灣飲食文選》企圖展現的風貌。「過往飲食書寫,多集中『品味』和『回味』兩類,但在此刻,飲食書寫觸及的題材和面向,早已多元發 展。」選集有舒國治、張北海等名家作品,你也能讀到〈台灣的夢幻豬〉、〈薏仁的身體密碼〉等,傳統定義較趨近「報導」文體的篇章。「好文章就是好文章,」 反覆讀過選本中文字的焦桐說:「許多美食記者寫的,有時比所謂『作家』還好。」

焦桐表示,「年度飲食文選」將每年固定出版,他也期待,台灣能出現像M‧F‧K‧費雪或伊莉莎白‧大衛,兼有廚藝經驗與人文學養的飲食作家,為本地飲食書寫增添更深厚的底蘊。更歡迎各路好手(包含網路)投稿作品,讓2008年的飲食文選好味不斷、更增風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