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7日 星期五

紐約餃子

紐約已經被餃子佔領

對餃子的新想像。
Marilynn K. Yee/The New York Times
對餃子的新想像。

如果你正好是餃子愛好者(可能需要安東尼·波登[Anthony Bourdain]發起一個派對來調查一下到底誰不愛吃餃子),那現在考慮移居紐約正合適。
是的,對於美食時尚就得百般挑剔。我們厭倦了紙杯蛋糕、肉 丸子,還有到處都是的培根。但是最近亞洲餃子開始在紐約的許多菜單上大行其道,卻不會讓人覺得不妥,部分是因為這種簡單豐滿的食品太可愛了,實在讓人沒法 挑剔,它所代表的涵義已經傳遍全球——面里包着一團香噴噴的餡兒,被捏成船形,給人感覺好像是我們人類送給自己的一件小小禮物。
  • 餐廳「Biang!」的紅油帶湯餃子。
    Karsten Mora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餐廳「Biang!」的紅油帶湯餃子。
  • 「Biang!」餐廳餃子的餡料是豐富多汁的羊肉。
    Karsten Mora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Biang!」餐廳餃子的餡料是豐富多汁的羊肉。
  • 戴爾·塔爾德大廚正在製作一種2012年最受人歡迎的酒吧小吃——「脆餃」。
    Marilynn K. Yee/The New York Times
    戴爾·塔爾德大廚正在製作一種2012年最受人歡迎的酒吧小吃——「脆餃」。
  • 「脆餃」的餡是微微腌過的豬肉,外皮經過煮沸、上油、煎炸和烘焙。
    Marilynn K. Yee/The New York Times
    「脆餃」的餡是微微腌過的豬肉,外皮經過煮沸、上油、煎炸和烘焙。
  • 「RedFarm」餐廳的脆皮鴨和螃蟹餡的餃子。
    Evan Sung for The New York Times
    「RedFarm」餐廳的脆皮鴨和螃蟹餡的餃子。
  • 「客家人」餐廳顏色豐富的餃子。
    Marilynn K. Yee/The New York Times
    「客家人」餐廳顏色豐富的餃子。
紐約早就成了一座餃子城。走在法拉盛街頭,食客們可以享用 大盤大盤的美味餃子,兩口就能吞下一個,而價格還沒早上買一杯咖啡貴。這裡的餃子聖地數也數不清,其中包括瓦妮莎餃子館(Vanessa’s Dumpling House)、鹿鳴春(Joe’s Shanghai)、南華茶餐廳(Nom Wah Tea Parlor)、大四川(Grand Sichuan)、興旺鍋貼(Prosperity Dumpling)、M上海餐館與花園(M Shanghai Bistro & Garden)等。
但是最近,在曼哈頓、布魯克林與皇后區,塔爾德(Talde)、RedFarm、客家人(Hakkasan)、Danji、好叉子(the Good Fork)、颶風俱樂部(the Hurricane Club)、人力車(Rickshaw food truck)、Biang!以及龍山小館(Mission Chinese Food ,只是不定期才提供餃子)這些飯館都小心翼翼地撤下了傳統形式的餃子,轉而發展出各種新的餡料和形狀。
在Park Slope,戴爾·塔爾德(Dale Talde)設計出一種2012年最受人歡迎的酒吧小吃,一種名叫“脆餃”(pretzel dumpling)的混搭風味,搭配啤酒極為可口。
“脆餃”的餡是微微腌過的豬肉。外皮經過煮沸、上油、煎炸和烘焙,令其結上了一層硬皮,嚼上去又熱又脆。蘸的調料和熟食店裡的差不多,或者是滿滿一袋中餐館常用的外賣調料:口味濃重的芥末。
塔爾德先生在芝加哥長大,有菲律賓血統,他的目標就是創造出一種生動地融合亞洲與美國特色的菜肴。“對於我們來說,這道菜將二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他說。
不過,最能體現紐約餃子新風尚的還要算是坐落在西村的RedFarm,它發展迅猛,即將在上西區開設新的分店。在“RedFarm”,有“吃豆人”(Pac-Man)遊戲角色造型的餃子,還有馬蹄蟹形狀的餃子,以及熏牛肉餡的蛋卷。
“我把它們稱為‘異想天開’,”“RedFarm”的老 闆,餐飲業資深人士艾德·舍恩菲爾德(Ed Schoenfeld)說。他整個下午都在廚房裡走來走去,熱情地讚美大廚Joe Ng的精湛廚藝。那些麵糊外殼的螃蟹看着很好玩,但其實製作起來需要廚師精確操作(以及環保措施)。
有一天,預備廚師肖艷梅(音譯)正在廚房用一種像壓舌板一 樣的工具把麵糰壓成一段一段的。舍恩菲爾德指着她旁邊的一碗餡料,裡面是烤鴨丁和蔬菜丁。舍恩菲爾德先生說,這在法國菜里叫做“碎屑” (brunoise)。之所以這樣做,“而不是全用肉餡”,是為了給餃子增加質感。
“它的口感非常特別,”他說,“你可以嘗到小粒的蘑菇、甜蘿蔔或是玉米粒的滋味,” 這和普通的肉餡加香料的餃子餡可大不一樣。“在別處你也能嘗到美味的鴨肉,但你吃不到這個,這可是非常大的差別。”
當前紐約的餃子從極度傳統到離經叛道,各種形式應有盡有。 颶風俱樂部坐落在派克大街(Park Avenue)南段,廚師勞倫斯·納普(Lawrence Knapp)就做出了一種奇異的餃子,是雞肉帕爾瑪乾酪、泰式炒粉(pad Thai)、奶酪牛排三明治和烤豬肉的合體。“我們並不嚴格遵循典型的所謂‘亞洲餃子’的傳統做法,”他說,“包餃子的時候你可以多耍些花招,把它們弄得 好玩一點,顧客其實不會批評它的。”
坐落在Midtown的客家人餐廳走的則是截然不同的路線,它擁有一個特別小分隊,專門嚴格按照中國古典皇家宴會標準打造傳統餃子,當然價格也是皇家標準的。
坐落在地獄廚房(Hell’s Kitchen)的Danji餐館的Hooni Kim大廚以及布魯克林紅鉤(Red Hook)的好叉子餐館的Sohui Kim大廚有着同樣的目標,他們都想謙遜地展示韓式街頭食品,並給它帶來實實在在的提升。
“我只是希望完善一種非常簡單的食品,”好叉子的金女士說,“這種食品本來就很好吃,我該怎麼改善它呢?我該怎麼讓它更勝一籌呢?”
塔爾德先生記得以前曾經和母親一起在聖誕節時包餃子。而“Biang!與西安名吃”(Xi’an Famous Foods)24歲的老闆傑森·王(Jason Wang)則回憶起自己全家在農曆新年時包餃子的舊事。
王先生說,“在亞洲家庭里,餃子陪伴着我們成長。”他又補充道, “給餃子玩點新花樣”這樣的創新早就該有了。
“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來說,”他說,“創新是把這些東西廣泛介紹給所有人的一種溝通方式。”
餐廳“Biang!”的餃子(有的是帶湯的,也有的是浸在大量辣椒油里的)是羊肉餡的。下東區的龍山小館有時候也會提供這種味美多汁的餃子,通常是作為特別推薦。廚師丹尼·鮑伊恩(Danny Bowien)為了突出“羊肉的香味和肥膩”,特意用羊臀肉來做餃子餡。
鮑伊恩先生對餃子有一種愛恨交加的情緒。他說(這種心情全市所有大廚都有),問題就在於餃子現在太流行了,弄得整個廚房都快瘋了。
今年春天,羊臀肉餡餃子還是龍山小館的固定菜品,“結果我們會遇到一桌點16份餃子之類的事,”鮑伊恩先生說,“我問:‘真的嗎?’真是太瘋狂了。等賣出去了1000份餃子,我說:‘啊,咱們還是做點別的吧’。”
好叉子的金女士一開始根本不願把餃子加入菜單,儘管她的菜 單是從母親那裡傳下來的,非常出色。她覺得好叉子本質上應該是一個世界性的飯館,而不是一個亞洲飯館。但後來她的豬肉洋蔥餡餃子(餡里精心摻有少量柔軟的 豆腐)一亮相,好像就沒有回頭路了,特別是她還在“和鮑比·弗雷一起加油”(Throwdown With Bobby Flay)餃子烹飪大賽里獲了大獎。
“‘加油’上了電視以後,整個星期我都在說‘我討厭餃子’,”她說,“人們都是一進來就要餃子,張嘴就是‘20打餃子,打包帶走’。”
“但現在我還是讓餃子留在菜單里。我只是不想讓顧客失望。”
本文最初發表於2012年10月24日。
翻譯:董楠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