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印尼、緬甸
舌尖上的東協
一碗生牛肉河粉,湯頭要熬煮12小時;一條炸潤餅捲,混合了印尼福建華人、
荷蘭殖民的多元文化。舌尖上的東協,百味紛呈,帶你從飲食重新認識東協文化。
文/陳一姍、黃亦筠、劉光瑩 攝影/周書羽、劉國泰
家喻戶曉:河粉「PHO」
講到越南最家喻戶曉的平民美食,非河粉(pho) 莫屬。最傳統的口味是生牛肉河粉(pho bo),切成薄片的生牛肉,在滾燙的湯中三秒即熟。關於越南河粉的起源,有兩派說法,一是認為越南粉是由廣東移民在20世紀初期帶入越南,也有人認為河粉加入生牛肉,可能是受到法國菜的影響。
胡志明市 New World Saigon 飯店的越南籍主廚示範如何做出一碗鮮美噴香的越式河粉。熬煮12小時的牛骨湯頭,加入新鮮薄荷、香菜、九層塔、辣椒、萊姆汁,清淡開胃。除了最常見的生牛肉河粉,也有牛腩、雞絲、肉丸、海鮮等口味。
街頭美食:春捲「GỎI CUỐN」
越南另一樣代表食物,就是春捲(Gỏi cuốn)。外皮是以糯米製成、半透明的米片,內餡包入生菜、香菜、九層塔、豆芽菜,煮熟的米粉以及鮮蝦,吃時蘸上魚露、檸檬汁與大蒜製成的醬汁。在炎熱的越南街頭,這樣吃最開胃。
味蕾混搭:半橢圓麵包「PANADA」
平民食物──炸到金黃的半橢圓麵包「Panada」,端上桌就很吸睛,內餡包洋蔥、辣味鮪魚,無論口味或外觀都很西式。
這類「印西合璧」的印尼小吃,來自中爪哇三寶隴(Semarang)的「荷蘭潤餅」(Loempia)更是代表。將裹上蛋汁的潤餅捲放進油鍋炸,內餡有馬鈴薯泥、豆芽菜、胡蘿蔔絲等,一條炸潤餅捲背後,混合了印尼福建華人、荷蘭殖民的多元文化。
香料文化:巴東菜「NASI PANDANG」
巴東菜館和巴東牛肉,皆源自西蘇門答臘省會巴東。善於經商致富、具有冒險精神的蘇門答臘商人,把巴東菜館的獨特經營模式傳遍全印尼,甚至在穆斯林人口多的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都帶動流行。
外觀看起來黝黑的巴東牛肉,就是用多種辛香料、椰奶熬煮超過四小時而成,化在舌尖上,像極了台灣牛肉乾的味道。
喝兩杯歷史:茶鋪
喝茶文化大概是1885到1948年英國統治緬甸時,留下最明顯的遺緒。茶舖賣的是一杯三百緬元(約八塊台幣)的緬甸奶茶。除了紅茶與煉乳是固定成分,每家茶鋪都發展出讓客人一喝上癮的獨到祕方,譬如加陳皮。
茶舖通常也賣塗上酪梨醬的印度烤餅。在緬甸,家家戶戶都有種酪梨樹,也算是就地取材。另外,口味近似雲南菜的撣邦菜——油麵、粑粑絲也很常見。
最受歡迎的早餐:魚湯麵「MOHINGA」
茶舖最受歡迎的早餐是,緬族的魚湯麵(Mohinga)。朋友說,如果敢吃魚湯麵,在緬甸就不會餓死。
將魚放在湯裡燉煮到爛,去骨後放入咖哩、洋蔥、青蔥熬煮到爛,讓魚肉與蔬菜在湯裡化為無形,最後加入香茅與香蕉樹莖熬煮定味。麵是米線,吃的時候灑上香菜、魚露、辣椒粉與炸碗豆餅,加上半個水煮蛋就是一餐。每一年,緬甸政府還會舉辦魚湯麵大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