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一優雅的玉米小攤■
素來不喜歡玉米濃湯,但玉米做為全球重要糧食,有三成人口以此為主食,還是得認真端詳。
昨天在新民街市場走逛,一般賣玉米的攤位,都是一整堆,稱斤論兩販售,旁邊堆著許多玉米殼。
基本上,擺到傳統市場的,一定是食用玉米,絕非飼料或青割。
圖上由右至左,分別是紅玉米筍(紅鬚)、白龍王(牛奶玉米)、甜玉米(臺南26號)和糯玉米(臺南25號)。括號是我從照片的順序,以及過去的知識經驗,幫忙添加的。主人也提到臺南26號,顯見這個擺法,是有其因由。
食用玉米主要有甜玉米、糯玉米和白玉米三種。
甜玉米,除了臺南26號,還有臺南27號(水果玉米)等,連白龍王之類都包括進去。攤位把白龍王和水果玉米並列,忘了追問,何以如此。
糯玉米,外觀看來較霧、不透光,口感較有黏性。
白玉米為本土種玉米,台語稱「土種仔」,通常為乳白至乳黃,大家一定最熟悉,口感也最不陌生。含蓄的說,童年味十足,如今在市面上反而不易見。
至於紅玉米筍,大有學問了。
話說,大部分食用玉米,一株會有兩穗。生長過程裡,農民會拔掉其中一穗,以利集中養分,拔掉的這一穗即玉米筍。
所有玉米都會經過玉米筍的過程,再長成玉米。食用玉米的玉米筍如甜玉米、水果玉米等品種,花絲都為白色。
用來生產的玉米筍,多為硬粒種玉米,花絲顏色為淡粉紅或紅色。圖上的紅玉米筍,應該是泰國的品種,尚未見國產。此種長紅鬚的,結穗高達五到六個。
我站在那裡五六分鐘,買此紅玉米筍的消費者,比買玉米的還多。顯見玉米食用品項的趨勢,正在悄悄轉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