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5日 星期五

港式早茶手工美食的瀕危與希望

手工蝦餃正在消失?香港手工美食的瀕危與希望

港式早茶早已成為粵港文化的一部分。然而近年來,手工點心逐漸被排擠到市場邊緣,由廉價的批量機器生產取而代之。香港手工美食是否正在消亡?有何挽救妙方?
Dim Sum in Bamboo Steamed Bowl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過去60年裡,徐海(音)每天早早起床,為他不大但極其受歡迎的早餐鋪子準備各類小籠、早茶。這家位於香港西環、名為"新興食家"的廣式早茶點從周一至週日每天凌晨三點開張,生意很好,老顧客中既有學生,也有中老年人。
徐海今年已經85歲了,他仍然喜歡手工做各式小​​籠點心。他說,新鮮現做是成功的秘訣。
瀕危的手工點心業
然而在該行業,很多人擔心傳統的手工點心工藝處於瀕危中,其原因是餐館們為省錢更傾向於使用大批量機器生產的點心。
"手工現做的食物在蒸過後很美,然而很多如今都是工廠機器做的了",許海說。
他表示,香港年輕一代的廚師們對於這些繁複的手藝活不怎麼感興趣--因為點心主要是作為早茶,需要夜裡就起床準備。"年輕人認為,在該行業(手工點心)工作意味著沒有自由,因為你需要非常早起,工作時間也很長。"
Dim Sum in Hongkong
香港中環的美心皇宮粵菜點心酒樓非常受遊客和本地人歡迎。然而如同徐海一樣,這裡的大廚唐亮鴻(音)同樣表示,目前手工點心也缺乏年輕人才。"該行業面臨的是人手問題,年輕人不願意加入我們",他對法新社說。
他表示,很多年輕廚師都不去中式館子而選擇去西式餐廳、壽司館,因為年輕人覺得這些餐廳更時髦,工作時間也更好。
傳統的點心包括蝦餃、燒賣、叉燒包、奶黃包、馬來糕等等,常配著茶作為早餐。在過去,一個週末慵懶的早茶往往要花上幾個小時時間,然而如今,很多香港早茶連鎖店開始快餐化,地鐵站外的書報亭也能買到。
伴隨著需求的上漲和房租的攀升,很多商家選擇使用從中國大陸進口的大批量機器生產的點心來增加銷量、減少開銷。
"固執"的美食家們
然而香港也仍有一些"固執"的人,不願看到這一手工美食的消亡。
在香港著名的五星級半島酒店,一群十幾歲的青少年穿著廚師大褂,正在用力揉麵團,這是他們參加烹飪大賽的一部份。
"我們需要吸引年輕的一代進入該行業。我們需要這門手藝",半島酒店嘉麟樓餐廳大廚、該烹飪大賽的組織者唐先生(Frankie Tang)說道。
在五位進入決賽的選手中,17歲的吳成龍(音)最終憑藉其香酥的蓮蓉糕點和水果春捲勝出。他說,"我們應該讓人們記住如何做點心。我們應該繼續發揚這一傳統"。在比賽中勝出後,吳成龍獲得了2.5萬港元的獎金和在該酒店學徒一年的機會。
Dim Sum in Hongkong
此外,在香港美食家中,也有一些對手工點心的未來仍然懷有信心,稱人們在家仍然喜歡吃這些點心而且在海外越來越受歡迎,這些都會讓年輕一代的廚師受到鼓舞。
近年來,一些香港本地點心館子獲得國際獎項,一些也被評為"米其林"餐廳。
對未來有信心
香港美食達人KC Koo說,"(吃點心的)傳統仍很興旺……例如,在父親節,你不會去西式快餐廳,而是會去飲茶(吃早茶)"。
他表示,保持作為廣東文化重要一面的手工點心傳統非常重要。"市場在,因此我對於新鮮血液注入有信心"。
畫面轉回了"新興食家"。徐海48歲的兒子徐國興(音)也在追隨父親的腳印。
"我們凌晨1點半來這裡。有時候,我覺得晝夜顛倒,生活在另外一個時區裡",徐國興疲憊地說。但他覺得在漆黑中早起是有意義的。"人們喜歡在早上上班前吃點心、喝茶,補充能量。當人們覺得東西很好吃時,我很開心",他對法新社說。
他表示,他要維持這家館子辛苦掙來的好名聲。"我爸爸已經85歲了,但他仍在這里工作。作為年輕的一代,我們應該努力做得更好。"
  • 日期 25.12.2015
  • 作者 王凡/李京慧(法新社)

沒有留言: